一季度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同比增21.4% 中國與周邊國家合作迎來新機遇

2021-04-19

經歷了新冠疫情的考驗和“逆全球化”的浪潮,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務實合作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旺盛的活力。

4月1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例行記者會上介紹,在貨物貿易方面,一季度,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同比增長21.4%,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29.5%。在雙向投資和承包工程方面,一季度,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4.2億美元,同比增長5.2%。沿線國家實際在華投資32.5億美元,同比增長64.6%。我國在沿線國家新簽合同額313.4億美元,同比增長19.4%,占同期總額比重均超過58%。

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對外經貿大學WTO研究院張建平教授在接受採訪時指出,一季度,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務實合作都在穩步推進、持續增長。在貿易方面,“一帶一路”國家已經成為中國外貿市場多元化重要的著力點。特別是,得益於雙方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不斷挖掘經貿潛力,東盟繼續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

張建平指出,“一帶一路”代表了一個巨型的跨大陸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與發展平臺,其中,三分之二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未來的經濟增長潛力、市場潛力巨大。在中國追求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一帶一路”倡議將是中國非常關鍵的合作平臺。當前,中國正致力於構築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貿協定的網路,將通過制度性開放推進與沿線國家的系統性合作。

談到疫情後中國與周邊地區的合作前景,張建平指出,周邊地區的合作需求是非常多元化的,除了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硬體”需求,也有大量“軟體”的需求,包括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融資的需求、人力資源的需求、技術援助的需求等。

此外,張建平補充道,著眼於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我們也會有低碳和綠色發展、節能減排方面的合作需求。周邊地區一向是中國國際合作與交往的重點優先地區,未來,我們各個領域的需求,將通過“一帶一路”的系統性合作逐漸得到滿足。

 

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

 

4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在北京發佈《中國周邊關係藍皮書: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發展報告(2021)》,這是首部研究中國與周邊關係的藍皮書。藍皮書指出,當前,中國周邊地區熱點問題總體可控,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依然是主流。中國與周邊國家正努力開創共贏共用新局面,但周邊國際環境依然面臨一些風險和挑戰。中國需要全面推進周邊外交佈局,繼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

藍皮書顯示,截至2020年12月,與中國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的鄰國達到16個。中國與周邊國家經濟合作走廊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等六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為構建高效暢通的亞歐大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了周邊國家和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營商成本,進一步提升了各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廣度和深度。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指出,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和“逆全球化”抬頭等考驗,共建“一帶一路”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2020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國願同合作夥伴一道,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蘇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這為我們在新發展階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王義桅提出,在新發展階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需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既要有“聯通”又要“迴圈”,搭建國內國際雙迴圈與“一帶一路”建設融合發展的平臺路徑;二是既要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又要提升我國在其中的地位,切實有效應對西方一些國家對我國的遏制打壓;三是既要“參與規則”又要“引領規則”,推動國際規則更加包容和更加公正;四是既要推動“機制創新”又要促進“平臺創新”,更好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五是既要實現“硬聯通”又要實現“軟聯通”,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路。

 

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保持增長

 

自疫情暴發以來,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往來保持增長。據商務部數據,去年,我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1.3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7%(人民幣計為1.0%),占我國總體外貿的比重達到29.1%。

在國際貿易大幅萎縮的背景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貿合作逆勢上揚。藍皮書顯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持續推進,雙方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2020年,中國-東盟進出口總額達474萬億元,同比增長7%。按美元統計,雙方貿易達6846.0億美元,增長6.7%。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倪月菊在藍皮書中指出,東盟先後取代美國和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是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英國“脫歐”及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肆虐的背景下發生的,從這一點來看,東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似乎有一定的“偶發”性。但實際上,這是中國和東盟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框架下區域一體化程度持續加深的必然結果。“一帶一路”建設加速推進、雙方抗疫合作不斷深化及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都助力了這一進程,正是這些因素合力促成中國-東盟貿易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在疫情之下,中俄經貿合作展現出了十足的韌性。藍皮書指出,2020年中俄貿易額同比下降29%,但依然突破了1000億美元。中國在俄外貿中的占比進一步提升,連續11年穩居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2020年中俄農產品貿易額55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中國躍升為俄羅斯農產品和肉類第一大出口市場。

中印經貿合作持續推進,2020年中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夥伴。據藍皮書援引印度商務部相關數據,2020年,中印雙邊貿易額為777億美元,使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自中國的進口總額為587億美元,超過其對美國和阿聯酋的進口總和,兩國分別是印度第二大和第三大貿易夥伴。

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在去年11月被簽署,一個覆蓋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隨之誕生。目前,中國已完成RCEP協定生效核准,成為率先批准協定的國家。各成員國正在積極推動協定於明年1月1日正式生效。藍皮書稱,這將有助於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提高中國對外開放水準,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歐班列的大通道作用更加凸顯

 

在疫情全球蔓延,國際商品運輸鏈出現極大困難甚至部分中斷的情況下,中歐班列發揮國際鐵路聯運的獨特優勢,大力承接海運、空運轉移貨物,為穩定國際供應鏈產業鏈、助力中歐共同抗疫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中歐班列持續保持逆勢增長和安全穩定暢通運行。全年開行12406列,同比增長50%,首次突破“萬列”大關,是2016年開行量的7.3倍。

據發改委介紹,2020年,中歐班列共運送貨物113.5萬標箱,全面助力復工複產,“生命通道”功能凸顯。其中,防疫物資939萬件、7.6萬噸。西安、義烏、武漢等地創新開行中歐班列“防疫物資專列”,得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

目前,中歐班列運營網路持續拓展,大型樞紐初步形成。2020年,中歐班列通達21個國家的92個城市,較上年同期增加37個,增幅67%。西安、重慶、成都等3個城市中歐班列年開行量均超過2000列,合計占全國開行總量的58%,班列運營開始由“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轉變。

如今,這一列列“鋼鐵駝隊”已經成為中亞國家與中國貿易互通的重要橋樑。楊進指出,去年,在疫情之下,為了滿足各國對抗疫物資及商品貿易的需求,中國與中亞各國政府通過密切磋商,努力開拓中歐班列等各種商品運輸管道,在海關、邊境管理等方面也為經貿合作打開了方便之門,取得了令各方滿意的成就。例如,在中國取得抗疫階段性重大成果後,早在3月15日,中國便及時開放了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促進中哈邊境貿易合作。

楊進指出,中亞五國是中國西部近鄰,是中國“一帶一路”西出歐亞大陸的必經之地。2013年9月,中國國家領導人正是在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充分表明了中亞地區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及其實現中的特殊地位。

楊進說,“一帶一路”倡議一經提出,很快得到了中亞五國的積極回應並把這一倡議視為與中國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的主要平臺。此後,在“一帶一路”框架內,以“五通”建設為主要方向,中國與中亞各國在能源、基礎設施、通信、製造、農業、金融和貿易等領域展開了更加緊密的合作,不僅構建了一系列新的合作機制,而且在產能合作等具體專案方面也取得了一大批早期收穫。

“中國與中亞國家戰略夥伴關係的建立,是中國與各國在政治、經濟、安全和人文合作達到一定水準後水到渠成的結果,符合各國根本利益。從中國視角看,中亞不僅是中國西部的安全屏障,而且是中國資金、技術和商品的最佳市場,還是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和‘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的可靠合作對象。”楊進說道。